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探索,明星经济的运用,还是围绕直播的基于规则、传播等诸多手段的变革,刚刚落幕的乒超联赛,都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正如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所评介的:2016赛季,是近20年来最红火的赛季。
 
在上届奥运冠军张继科、李晓霞双双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乒超联赛依旧延续了高对抗、高观赏度、高参与度等特性。此为其一。
 
当然,也是最看重的,是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重装上阵的乒超实现了一系列体制内主动求变、拥抱市场、壮士断腕的举措,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市场变革: “迷弟”、“迷妹”催生新“粉丝经济”
 
2015赛季,当北京产权交易所体育产业交易平台上出现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的名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还没有充分市场化的乒超联赛被推向市场,这无疑需要极大勇气的。
 
纵观乒超联赛近20年尤其是近几年的运营,几乎在每年都会释放出改革的信号:
 
2012赛季,联赛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出台颠覆性的运动员交流办法以及赛程赛制的重大调整;
 
2013赛季,乒超俱乐部数量增加到18家,外援政策开发放开;
 
2014赛季,俱乐部数量发展到男女共20家,国际明星不断加盟;
 
2015年,除进入交易平台以外,包括波尔等国际大牌明星也加入进来。
 
而2016赛季呢?这是第一次被集中在奥运会之后举行的联赛。在奥运会上实现包揽的乒乓国手们,得以心无旁骛地进行比赛,积极参与到与球迷的互动等环节中来。
 
而赛程的相对密集(10月-12月这两个半月内)、赛会制等的调整,则让赛事节奏更快,队员配合度更高,电视转播更完整,赞助商的传播效果更明显、更突出。
 
今年,赛事运营推广方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相关部门紧密结合,筹划和推出了系列和粉丝互动的方案——在常规赛和总决赛阶段,先后设计了很多运动员与观众、粉丝互动的公益环节。
 
赛事组委会精心准备了球星签名球拍、球衣、纪念品等,这些措施,都直接催生了乒超联赛迎来了近年少见的火爆局面。
 
数据显示:在赛程紧凑的情况下,2016年乒超联赛的现场观众平均每场在1000人左右,有明星运动员出场的场次观众达3000人左右。最终的男团决赛,现场观众爆满,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而在以往,现场几乎是门可罗雀。
 
而几大主力队员,包括周雨、方博这样的非主力球员,也都有了为数众多的粉丝团。置身乒超现场,就感觉某个文体明星的演唱会秀,“迷弟”、“迷妹”们的出现,给乒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播变革:从VR到节目式直播
 
2016赛季,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尝试对乒超进行全媒体版权运营。和以往相比,通过今年乒协公开社会化竞标,中视体育首次独家获得乒超联赛的商业运营推广权。
 
本赛季,央视每一轮都会精选一场播出,加上总决赛共计播出25场。加上俱乐部所在主场地方电视台播出约60场。中央+地方的传播矩阵,确保了联赛报道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而在央视的直播环节,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得到运用:尤其是在总决赛中,竞技体育与娱乐演出跨界融合,声光电的效果,让参赛选手仿佛置身于一场演唱会主舞台上。
 
而LED发光球台即时呈现比分和图像,白黄双色球让近距离感知球的旋转和速度,给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提供了科技视觉享受。
 
2016年被誉为VR(虚拟现实)元年。本次总决赛,央视首次进行了VR视频录制的新尝试。央视制作团队一共出动了两套VR设备,分别是一套180度VR拍摄设备和一套360度VR拍摄与制作设备。
 
在总决赛现场,180VR摄像机被摆放在了比赛内场的一角,360摄像机则被摆放在了与球台位置相平的地方。这是电视机前的乒乓球观众很少能够看到的两个角度,虽然该VR视频不是实时直播,但新鲜的角度变化,也能为球迷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在新媒体直播过程中,一些时下流行的手段也被尝试引入,比如“争抢黄金席位”等活动,都大大提升了观赛体验和乒乓球运动的代入感。
 
数据显示,乒超联赛电视收视率平均收视率在0.2左右,最高达到0.35。而官方授权的新媒体直播平台优酷体育,也交出了非常满意的成绩单:
 
这个赛季共播出128场比赛,点播视频总播放量约1500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3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约7.5万人;总决赛阶段6场比赛,点播视频总播放量 约210多万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数达到200万人次,单场最大同时在线13万人。
 
商业化:壮士断腕就在今朝?
 
尽管2016年的乒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但包括乒乓相关专家和官员也承认,从本质上,乒乓球还不是一项成熟而时尚的项目。
 
“乒超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好事,毕竟之前乒乓球项目一直受制于自身的项目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现在借奥运会的东风,受众有了突破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刘晓农表示,“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现在的球迷更多还是停留在‘追星’层面,这其实和足球、篮球赛场上的追星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做好引导、普及工作,让年轻人看得懂乒乓球,真正喜欢上乒乓球,进而营造乒超文化。”
 
除了联赛文化,乒超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梳理:
 
如何经营好百年俱乐部文化,如何充分挖掘乒乓球的表演艺术,如何真正市场化,让赞助商真正觉得物超所值,如何让众多90后真正喜欢上乒乓球。
 
如何在大众健身层面,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比如,乒乓球能否效仿快乐体操,找到儿童乒乓球乐园甚至主题公园式的场所?能否研发适合中国两亿两年人的器材,装备甚至赛事体系?
 
如何让联赛更具活力和影响力、保障各方权益、实现资源优化?如何在尽量不损害国家队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联赛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形成联赛良好的商业模式,提前做好规划?
 
如何借助粉丝经济,打造真正职业化的联赛,拓展联赛影响力和价值,这是相关决策者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话题:



0

推荐

杨旺

杨旺

94篇文章 1次访问 1小时前更新

前第五频道杂志主编,体育专栏作家。

文章